Sunday, April 29, 2012

曾经那么靠近


日前重看了《Closer》,还看了《Once》。两部都和爱尔兰有点关系。

因为一首歌而看了《Closer》这部卡司不弱的电影。电影共有四位主角,一个作(Jude Law),一个脱衣舞娘( Natalie Portman),一个摄影师( Julia Roberts)和一个医生( Clive Owen)

作家在伦敦街头邂逅了一头红发的Alice(Natalie), 街头对望,一时没有注意的Alice被车子撞倒了,对着紧张的作家说了一句 ”Hello Stranger” 然后故事就开始了。

喜欢Natalie这部电影里的回眸,总有着一丝疲倦,几分神秘。

剧情不算新颖,一见钟情的爱情。两个人是这么亲密靠近,到最后才发现一直付出比较多,一直深爱着他离不开他的Alice,从一开始的名字就是假的,即使傻子作家想找她,也找不到了。

电影的主题曲是爱尔兰歌手Damien Rice唱的The Blower's Daughter,为电影加了很多分。
我相信第一眼印象,长了岁数总得长些经验,虽然不一定准,但有些人一看,就知道不适合。

另一部是爱尔兰小成本电影《Once》,一个分手后失意的男子,在街头演唱为前女友写的歌曲邂逅了卖花女。女子对他的音乐非常的欣赏,他的歌曲她都称赞好听,认同他。

他们分享歌曲,他的吉他歌声有她的钢琴和和声配合着。失意的他找到了动力,她鼓励,帮助他录制Demo带到伦敦发展,他喜欢上美丽温暖的她。

曾经一度,她演唱自己写的《Hill》的时候,枕在他肩膀哭泣的她和他那么靠近。他要她陪他到伦敦,陪他走这一条音乐路。她动容了。

只是当她笑问他可否带母亲一起去时,他沉默了。

她不是不爱他,只是她比他现实理智。她已婚,带着一个女儿,一个只会捷克语和简单英语的母亲,一个在乡下感情有裂缝的丈夫。她穷的连CD Player没电了都要偷拿女儿扑满的钱去买电池,她沉重的翅膀飞不起来。

离开前,他们没能在见上一面。他送了一架钢琴给她。而她给他的是对音乐的热忱,和认同,还有她不愿解释的捷克语Miluju tebe,  意即:我爱的,是你。

他们的爱情最美丽在于没有开始,也不该开始。

电影停格在她在窗边谈着钢琴,眼神偶尔望向窗外。

有些人以点水的方式出现了,却要你用很久的时间去明白,他的出现只为了带领你去没有他的未来里。

推荐这两部电影,如果有一杯爱尔兰咖啡陪着看电影,听原声带,那多好。

《Closer》



《Once》



Saturday, April 21, 2012

情歌

每年的情人节,总有唱片公司推出情歌合辑,不管是中文的,广东的,还是西洋的,有一定的市场,长卖长有。

有些情歌会从合辑中消逝,有些慢慢的变成了“经典情歌”,成了年轻恋人耳边的老歌。

听的情歌代表了你是哪个年龄层的,每个时代都有触动人心,和自身经历该死的吻合的情歌代表着谁的心。

有些歌曲横跨了几个时代,还感动着恋人们,像Smoke Gets In Your Eyes那样。

那一年好友说,如果有个男生弹着吉他唱陶喆的《爱很简单》,她会非常非常地感动。不知道当年的他有没有这么做,也不知道她还记不记得自己的这个愿望,毕竟相爱容易,爱下去很难。

如果要我选一首我最希望听到的情歌,爱的人唱的,一时之间还真想不到那一首。

但独自在空荡荡的家里时,总会想,如果有个他直勾勾的望着我,弹着钢琴唱着Damien Rice的《The Blower's Daughter》,我应该不用喝酒也醉得一蹋糊涂了。

幻想。

Friday, April 13, 2012

百度人的歌

突然想把自己旧博客的文章打印出来,弄成本子收藏。
从2007年的第一篇文章开始,一发不可收拾的看下去。
从新认识自己,才发现,我好像没有以前那么爱自己了。

2007年8月26日的凌晨,想说话的我找到了百度空间。
开了自己的小空间,写了第一篇文章〈第一次,我的喃喃自语被听见>
后来慢慢找到了写博客的乐趣,定一个题目,找找资料写写自己的想法,和空间里的朋友互动一下,也写写小说,整理推荐一些音乐。
分享自己,看看别人的世界。

不明白当初的热情是怎么消逝的,大概都被工作和考试的压力慢慢地被侵蚀了。

我很喜欢那个大三大四自由开朗的自己,也很想念这样的自己。
留恋过去不前进是不健康的,我没有。

我只是想唤醒自己对生命的热情,从金钱的压力里从新找到努力的动力。

27岁前,让我回味,那一年这样写博的自己。




Monday, April 9, 2012

深潜


偶尔会有这样的情绪。

想把自己藏起来,藏在很深很深的地方,听不到来自这个世界的任何声音,只看到一种颜色,可以是蓝色,有时是绿色,偶尔是黑色。

暂时切断和世界的联系,剩下自己。

痛痛快快的哭一场,听听歌,睡一觉,沉淀自己。

然后又是一条好汉。

很久没有这样了,和自己角力,压抑到自己都觉得疲倦。

这种封闭自己的情绪其实是奢侈的,在分秒必争一子错满盘皆落索的生活里。     

想学潜水。

Saturday, April 7, 2012

《星空》 2011


夏天快要到了,家里的气氛有时像冬天,有时像炎夏。
爷爷送我的蓝色大象变得好大好大,好像随时可以把我带到山里爷爷的身边。

星空拼图还没有拼好,爷爷已经变成一颗星星。
新来的同学好像来自同一个星球,我们变着魔术,把自己带回那个只有我们存在的国度。

爸爸妈妈离婚的声音好像外星文一样难懂。逃离这个城市,去寻找星空那缺了一块的拼图。
山里很美,天空很高,抬头看着天空,世界就会变得很大很大。

昏沉沉的世界,爷爷的手温暖了我。我还是回到了这个现实的城市。
他走了,我还是记得那年夏天,最灿烂,最寂寞的星空。

虽然找到了星空拼图,我还在等待着,完整我人生的,属于他的那一块拼图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看了由徐娇,林晖闵主演的,改编自几米绘本的电影《星空》。故事改了不少,把两个无法和世界沟通的自闭孩子,改成了问题家庭下早熟的孩子,提早过了一个灿烂的夏天。

原著绘本里,男孩住在女孩对面,他和她一样孤独沉默,喜欢大海喜欢鲸鱼,喜欢在街角的鱼缸前面,为每一条鱼取名字,透过鱼看蓝蓝的世界。他房里的灯光常常亮着,像灯塔,又像落入人间的星星。

男孩带着女孩逃离到山上,在森林深处的小湖中央,看见一天一地的星星洒在自己身上。男孩离开后,女孩站在他的房间里,在满屋的鲸鱼绘图之间,有一张她的笑脸。后来,小狗没有变成大狗,女孩不再自闭,也没有再见过那个男孩。

电影大幅度的修改,基本上和原著是两码子事。没有了原著的精髓,但还是一部不错的电影。两小无猜,纯纯的感情,适合炎热的星期天下午,让自己躲入青春的微风里,汲取一点沁心的香气。


“那时候,未来遥远而没有形状,  
梦想还不知道该叫什么名字。  
我常常一个人,走很长的路,在起风的时候觉得自己像一片落叶。
仰望星空,我想知道:有人正从世界的某个地方朝我走来吗? 
 像光那样,从一颗星到达另外一颗星。  
后来,你出现了。又离开了。  
我们等候著青春,却错过了彼此……
但我永远会记得,那年夏天,最灿烂、最寂寞的星空。

Thursday, April 5, 2012

星空


在城邦书局看到一本网络上看过的书-几米的《星空》

很喜欢Don Mclean的《Vincent》,因为这首歌而粗略的了解了梵高, Vincent Van Gogh 的故事。

一个热爱生命,无法忍受生命的日渐萎靡而选择了自轰的画家。有着和别人没有的才能的人总是孤独的,他有他自己的语言无法和身边的人沟通。于是切下了自己的耳朵,不去聆听那些听不懂的世界。他是天才,也是疯子,孤独的疯子。

《Vincent》 的第一句Starry starry night,指的是梵高的《星空》。

自认没什么艺术细胞的我,没来由的喜欢这幅现存于纽约现代艺术馆的《星空》。夜里抬头天上所有的星,都住着小王子的玫瑰。也许,就是这个原因。

几米的《星空》是一本很棒的书,感动了我。尤其喜欢最后一页,女生独自站在《星空》面前,又想起了男生,淡淡的情绪,退色的回忆,不变得守护着思念。

在一片最美丽的星空下,我们的青春曾经相遇。


p/s: 办公室那幅《星空》我觊觎了很久,哪天我还找不到满意的《星空》,考虑把它给拐回家



Tuesday, April 3, 2012

我的阳光

那天在冷嗖嗖的办公室里加班时有一股暖流流过心头,在看了得尔的《我的快乐与哀愁》后。

那么巧,几个月前制作的本子,就叫《我的美丽与哀愁》。

而我的序,就有这么一段文字:


“文字一直都是我最好的疗法。我喜欢回头看以前的自己,也忘记了自己为什么当时会那么生气,
那些文字,比任何笑话来得幽默让我展颜,也比任何小说来的唏嘘。我喜欢写,也喜欢文字里的我。我的美丽和哀愁,一直住在我这些歪歪斜斜,多年来没有进步的字迹里。“


得尔的文一直让我觉得,还是有人一样会静静的把情绪写进文字里,用文字记录自己,用文字下酒。

突然不再孤独。

我还是幸运的,能发现这个博客和文字,真好。
感谢他的文字给予的阳光
让我的Sun Jar能发出温暖的光